龚滩古镇位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的凤凰山麓,东靠马鞍城,西隔乌江与贵州相望,距县城七十公里。三国蜀汉置汉复县,属涪陵郡,治所即在今龚滩镇,唐为洪杜县,清设巡检司、龚滩县佐。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是镶嵌在百里乌江画廊上的璀璨明珠,素有“巴蜀第一镇”“绝壁上的音符”之称。
由来:龚滩——龚氏之滩
龚滩古为巴人之境,是土家族先民“巴蛮”生息劳作之地。古蜀东南土家族史有“西南夷”“黔洲夷”等七姓,龚姓为其中之一。唐代龚滩的居民多是龚氏血脉,因此得名“龚湍”,后来慢慢演化,成了今天的“龚滩”。也有人说, “龚者大也”。龚滩即为大滩之意。
还有人说,龚滩的得名,是因为在很久以前,有一姓共的氏族首领,因避难逃到夜郎与黔地接壤的乌江大山之中定居,为了避免暴露贵族身份,遂隐姓埋名,改“共”为“龚”,取意为“共氏的后人,都是龙的子孙。”龚姓居住于乌江滩旁,故称龚滩。
民间还有一说:乌江与阿蓬江,是由大小两条龙共同开凿而成的,乌江为乌龙前进的路线;阿蓬江为阿龙前进的路线。这两条龙汇合之后,形成了一处水流湍急的险滩。人们就称之为“龚湍”,后逐渐演变为“龚滩”。
老街:是唐街、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龚滩最负盛名的就是长约2公里的青石板街和建于悬崖峭壁上的土家吊脚楼。青石板老街和吊脚楼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无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顺乎自然的建筑理念,被喻为土家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称赞:“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
龚滩老街全部建在坡度很陡的石壁上,凿岩为基,垒石为础,房屋依山就势,突兀凌空,俯视滚滚江水,屋高十几米,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筑。整幢楼房所有构件全部凿挖连接,可装可拆,四脚悬空,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历久弥坚。常年住在这吊脚楼上的龚滩人更是因此看惯了千般风雨,宠辱不惊。
长达两公里的老街,全由一块块青石铺成。当年“背夫”的打杵在石板上留下的“杵窝”依然清晰可见,一脚踏上去,尽是历史的“回音”。一场雨,就能将整个龚滩与世界隔离开来。时光隧道直通古今,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不知桥重桥,不是龚滩人”。走进古镇,西秦会馆、川主庙、董家祠堂、三抚庙、武庙、半边仓、冉家院子、周家院子、杨家行、文昌阁、桥重桥等景点各具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油坊路、背夫路、西秦路、纤夫路、老盐路五大街道业态分明、布局精巧,随处可见的寺庙、祠堂、古码头、古纤道、古梯道、古桥梁、古牌坊、古树、古井、古碑石,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充满历史沧桑,是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
冉家院子古朴清幽,青瓦屋面、雕花大床、青花古瓷、老烟杆、绿豆粉石磨、纤夫石、打谷风车、堰桶、背篓等土家族特色物品琳琅满目,是有名的影视外景拍摄地。
明廷官员董仁高奉旨砍伐金丝楠,千余名伐木工分居在董家院子周围,四处兴建庙宇僧楼和石雕精美的牌坊;清末董国钧坐镇龚滩巡检司,董家祠堂无声诉说着董氏家族往日的辉煌。
西秦会馆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系陕西盐商张朋九亲自监造,高高的红粉院墙,森严的大门,精美的檐角雕刻,犹显往昔的气派和辉煌。如今,汇集酉阳民歌、酉阳古歌、面具阳戏等国家级和重庆市级非遗项目的《梯玛古歌》每天在这里上演,为人们描绘着土家文化那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恢弘画卷。
传说:蛮王洞、三教寺和神鱼石
千年乌江百里画廊以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而著称,清代诗人梅若翁赞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龚滩风景如画、胜迹如云,众多的传说引人入胜。
相传,三国时“蛮王”孟获在龚滩一带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任蜀御史中丞,深受民众爱戴。后人在乌江对岸的洞内设庙堂并塑像以示纪念。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朝拜“蛮王”节。这就是“蛮王洞”的传说之一。晚明重臣吕大器曾写下《蛮王洞》:“野外裁云雪半留,兵归已上此山头。同人莫慢三冬复,载酒吟诗古洞幽。”在洞外,还刻有清代书画家孙竹雅遒劲有力的石刻“惊涛拍岸”四个大字。
三教寺是庙非庙——没有一座神像,没有一根香烛,神殿早已经成了民居。相传三教寺曾经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居。崇祯三年,秦良玉奉旨率精兵北上收复了华北永平四城。崇祯皇帝召见秦良玉和五百四川僧兵。勤王有功的僧兵回到石柱、酉阳等地之后,照常当和尚,但从此可以娶妻,可以吃肉。他们既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同时对于儒家的学说也非常尊崇。因此,他们所在的寺庙,就称为三教寺。
古镇上有一块酷似鱼儿的石头。靠河吃饭的龚滩人认为这是河神的化身,可以庇护出行的船只和靠河吃饭的龚滩人。驾船出行前,龚滩人通常会到这里祈求一路顺风。游客到了这里也会虔诚的拜拜这条有灵性的“神鱼”。
记忆:因盐而兴的传奇码头
龚滩坐落在乌江岸边千仞绝壁之上,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历来是通向古代五溪和夜郎的必经之道。1800余年的岁月长河里,背夫、纤夫、非遗、盐商等各种文化在龚滩充分交融。清代纤道陡壁惊险,纤夫号子回荡峡谷,“永定成规”、杨家行、大业盐号、老盐局、半边仓等历史文化景点,领着我们走进古镇岁月深处。
龚滩,自古便是水运重镇。据《华阳国志》记载,乌江“自秦汉已通舟运”,“市易皆就龚滩”。蜀汉时期,因盐业发展而正式建镇。明清鼎盛。明万历元年(1573)凤凰山岩崩,巨石塞江,船只难以通行,客货须搬滩转运,龚滩一时商贾云集,川、黔、湘各地的桐油、生漆、中药材、粮食由龚滩转运下涪陵、重庆、汉口等地,而外地的盐、糖、布、酒等百货再被转运回来,成为连接川(渝)、黔、湘、鄂的水路交通枢纽。在清代晚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龚滩的盐务发展迅猛,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站。清光绪年间就有陕西帮、涪渝帮商人在龚滩开设“天字号”“利字号”盐号。民国时期,龚滩古镇大业、久大、中南、蜀通、蜀运、玉成等盐号林立,油行、粮行、山货行众多,大小船只千帆竞发,上万名船夫、背夫、纤夫挥洒血泪与汗水,成就着当时“钱龚滩”的商业传奇。
解放后,龚滩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乌江航道整治夷平所有暗礁和险滩,酉龚公路、龚滩大桥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乌江“天险”历史和古道运盐历史。新世纪初,随着乌江彭水电站的修建,龚滩古镇整体搬迁复建到下游不远处的小银滩。现在的龚滩,渝湘高速掠镇而过,正带着她古老的传统文化气韵,浓郁的峡江风景,独特的饮食内涵,别具一格的悬崖建筑群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艺术小镇、鲜花小镇、最美写生小镇等一众头衔,成为中国古镇旅游的新地标。
文化:土司重镇成了写生、摄影和影视拍摄基地
历史上,龚滩地区一度实行土司管理。雍正年间,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集权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数百年来包括龚滩在内的酉阳地区世袭不变的土司制度。过去,由于地理和交通的原因,龚滩这座千年古镇得以幸存的同时,也使得她养在深闺,未有人识。随着龚滩的声名鹊起,她不仅成了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还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赵世炎》《白杜鹃,红杜鹃》《远山峡谷》《桐籽花开》《奇人安世敏》《乌龙山剿匪记》《女人滩》等大批影视剧均把龚滩作为拍摄基地。
“爱上龚滩,只需一眼。”古镇更是激发众多艺术家灵感的创作高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画《老街》即诞生于此,在《人民文学》所刊发的散文《风光风情说乌江》讲述了画家眼中的仙居——龚滩古镇的独特魅力。版画家文祖云《古镇》系列作品饱含炙热的思乡之情。绝美风光、厚重人文,画里画外都是画,让古镇成为王紫玉、戚玉龙等艺术家苦苦找寻的“诗和远方”。龚滩美术馆、吴冠中纪念馆、先生书屋致力打造画意龚滩、书香龚滩。无数艺术高校的大学生走进龚滩,用画笔勾勒雕花窗、封火墙、老木屋和绝壁悬崖的灵韵,描绘着古镇挺拔俊秀的线条和秀美的容颜。
石板街上,与一家家茶室、咖啡厅比邻的,是土家织锦、木雕、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独特的土家织锦“四十八勾”技艺,绣出的椅子花、扎土盖闪耀非遗风采、绽放民族风情。
饮食:民间料理独具土家风味
随着龚滩的声名远播,古镇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龚滩古镇上的居民们无一例外地都利用自家的吊脚楼开门做起了生意。搬来几张土家族的踏板床,铺上具有土家特色的铺面,一张三角幡、两盏红灯笼,便成了一家独特的小旅店。当地人给它了个好听的名字:“千家居”。无论是田氏阁楼还是杨家客栈,“千家居”里“主事”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家中的妇女,热情、大方、自然、亲切,没有刻意的逢迎,也没有初识的陌生。走进“千家居”,就如久违的游子回到了乡下老家,处处洋溢着怀旧和温馨,可以吃到最为地道的土家饮食。
土家八大碗、乌江豆腐鱼、卤豆干用材讲究,本地特色美食“夏家鲢鱼”曾在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播出。龚滩烧白、龚滩香菌、龚滩绿豆粉、龚滩酥食、龚滩米豆腐、龚滩苕粉等,这些创意新颖、用料独特的吃食都很家常,是龚滩人从日常生活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不仅让外地人耳目一新,即便在当地,也是口碑相传的美食。
作者:白云飞、杨渝
坐标:龚滩镇新华社区
责编: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