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台
抖音
微信
app
酉州村庄志—— 我们村名叫兴隆
发布时间:2024-06-14 信息来源:字体: 【

陈小勇

兴隆村位于铜鼓镇北部,距桃花源15公里。太古时代,炭山盖和矿沿盖两座大山在这里牵手,关系亲密无间。远古时代,铜鼓河北来,俩山之间出现了裂缝。6000年前,来了人,也住下,生生不息,世代耕读,就有了现在的928户3096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山健伟,流水温柔,刚柔相济的坚韧是兴隆村的精神特质。大河为干,小溪为支,内聚力和包容性是兴隆村的文化特征。每个村庄的名字都有根由。兴隆村因水而生,因山而魅,因文而兴,因人而隆。

我们村的史河

铜鼓河闯入,大山分裂,这是起初。河谷陷入蛮荒,这是然后。接着是大禹治水时期,朝晖入谷,前人来到这夹缝中定居,潮湿的水岸泛起红尘。夏启立朝时,兴隆村在梁、荆二州的交界地带,前人埋头开垦,没有外人打扰。周武王伐纣,巴师跳着舞唱着歌帮忙打仗,获封子国时,兴隆村属蛮夷之地,位于巴、楚两国交界地带,战乱不进来,风光不出去,人们过得也很快活。

秦汉以降,兴隆村虽然被整合到王朝国家,但是离皇帝们很远,前人不失逍遥。

魏晋南北朝时期,兴隆村“没于蛮僚”,却不失美好。

唐宋学秦汉,延续羁縻制度,兴隆村受土酋管理。

1196年(宋庆元二年),酉阳土知州冉思通赶走何氏土酋,把治所从李溪官坝北迁至铜鼓潭。1394年,冉氏土司将治所从铜鼓潭迁至今酉阳县城所载的忠孝坝,直到1736年。

从土官到土司,500余年管理,冉氏推动中原文化传播,涵濡内化儒家伦常,让村民知礼乐,明白只有自强不息,才不会被两座大山夹扁;500余年交融,冉氏后代和土著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组成了现在的我们。

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司治设酉阳县。第二年(乾隆元年),酉阳升直隶州,耿寿平任知州。

1912年,酉阳县宣布独立,第二年改州为县。此时,以花滩子、新场、两沿树为中心的三个村基本形成。

花滩子因村民集聚处河滩流水飞溅如花而得名;两沿原名两沿树,因沿河两岸树木秀美而得名;新场是因为河边居民集中,贸易兴盛而成为集市得名。三个村都属于铜鼓乡。

1949年11月,酉阳县解放。1950年10月,划出铜鼓乡5至8保,析置红井乡。花滩子村、新场村归红井乡,两沿树仍然属于铜鼓乡。

1953年9月,从红井乡析置新场乡,三个老村都属于新场乡。

1955年11月,撤销新场乡,花滩、新场两村重新划归红井乡,两沿村回归铜鼓乡。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三个村变成了三个生产大队。

1984年12月,人民公社恢复为乡,三个生产大队恢复为三个村。

2003年,撤销红井乡,三个老村合并成了一个村,重拾花滩村旧名,叫兴隆村,复归于铜鼓镇。

时光与流水在这里同行,遗下的故事在两岸生根,发芽,长成甜美的水果。以前,人们把它藏在山里留作私用,现在与以后,我们将把它分享给每一个客人。

我们都在岸上住

两沿麻柳树,一河花滩子。兴隆村不缺美,缺赞美。

花滩子位于11组。铜鼓河自此处进入兴隆村。如果从河水来处算起,这里就是村口。此处河流湍急,冲击成滩,水花不谢。寨前有温泉一眼,寨子在水岸坡上,小洋房与瓦房共存,因为包容而和谐,因为活态而美。

下何家沟、分家沟、石灰洞、黄泥堡、瓦砖坝、新场上,都在水声。

蚂蚁子沟、瓦房沟、老木林、龙洞湾、大石板、石家盖,皆生河罩。

两沿树是村便民服务中心驻地。以前,两岸树木茂密,现今,一寨欢歌笑语。

责编:黄圆圆

66966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渝网信许可证编号232013005
Copyright © 渝ICP备13002664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4202000105号
酉阳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yyxw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酉阳新闻网  版权所有:酉阳新闻网
分享到: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9-03 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