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放心不下”,既是态度,更是责任。
客观而言,防汛防灾形势严峻,需要“时时放心不下”。
从时间点上看,6至8月是重庆的主汛期。6月以来,重庆各地降雨频繁,导致出现山体危岩垮塌、洪涝等灾害。6月26日,我市发布今年首个24小时地灾风险红色预警;同日,我市24个区县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1个区县部分中小河流有涨水风险,防汛防灾形势趋紧。
这与上月底市气象局相关专家的研判较为吻合。根据预测,6—8月重庆将有12~15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9次)偏多,与2023年同期(13次)相当,但强度较2023年偏强,流域强降水诱发过境洪水、流域洪涝风险高。
从市情看,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汛期之下,强降雨不仅在山区、库区容易诱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且在城市也容易导致出现内涝、交通堵塞,特别是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道路纵坡大、水流汇聚快,下凹式立交桥、各类建筑地下空间等低洼地带安全隐患多。
主观上讲,风险意识容易放松,需要“时时放心不下”。
防汛防灾无小事,在思想观念上来不得丝毫松懈,容不得半点闪失。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大家对强降雨、洪涝等灾害可谓是见惯不惊,往往容易对出现的问题苗头、安全隐忧放松警惕,甚至是不以为然。
如今,天气变化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时刻保持警醒,克服“不可能”思维惯性,杜绝“没想到”,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形势估计得再严峻些,始终保持应战实战状态。
在防汛防灾上,我们不仅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责任,还要有“事事心中有底”的本领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事事心中有底”呢?
“预”当先,始终掌握主动权。
把预备做得更充分一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防汛防灾工作,不能将工作放在事后,而是要前置到事前,在平时把应急预案、江河堤防、人员调配等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确保“汛来有准备、险来有措施”。
把预判做得更细致一些。暴雨等极端天气不仅会导致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还可能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应急、水利、气象、交通等部门要多跨协同,根据历史经验和当前动态实况综合研判,为科学应对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提供决策参考。
把预警做得更精准一些。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并非毫无征兆,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监控监测技术“先觉先知”,为汛期各类灾害的预警、预报赢得宝贵时间。
“防”为要,筑牢安全防线。
技防要高效。X波段天气雷达、GNSS探测仪、无人机……在防汛防灾中,这些“黑科技”大有用武之地。要借助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依托“数字应急”平台,全面提升风险的识别、监测、分析、处置能力。
人防要到位。要加强应急员、网格员、地防员等人员的值班值守,将责任落实到每一段堤坝、每一座水库、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确保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快速处置。
物防要充足。要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备足备齐帐篷、抽水泵、照明灯、冲锋舟等防汛救灾物资物料,随时准备应对汛期各种险情、灾情。
“救”在早,尽可能减少损失。
如果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已经形成,一场“遭遇战”在所难免。我们要遇事不慌,沉着应对,第一时间响应救灾减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相关责任人员要“在现场”,科学处置;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要“跟得上”,保障救援高效运转;避险安置要“争分秒”,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让群众放心安心,千方百计减少灾害损失。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有“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我们一定能够打好打赢防汛防灾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