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第三天,《重庆第1眼》继续推出特别策划《携手阔步新征程》。
中国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新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城市拓展。而重庆,众所周知,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于重庆而言,更是“必答之题”。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为新重庆勾画出重点打造的“六个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六者占其一。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强调,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加快建设示范区。蓝图铺展、层层推进。新征程上,城市与乡村如何加快脚步“双向奔赴”?今日,一起聚焦。
城乡融合唱响“丰收之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正是丰收好时节。巴南石滩镇的“云端梯田”,结出穗穗饱满,迎着阳光,田间忙碌的身影,收取“谷满仓‘。
大足棠香街道和平村,300亩鱼稻共生田,奏响丰收“二重奏”。收割机来回穿梭于广袤的田间,共生田里的鱼,也在等待着人们拉起大网。
重庆的大地上,正在演绎着一年中最精彩的田园牧歌、渔猎烟火。丰收,让人们喜上了眉梢,激越的心情从田间弥漫而出,各种花式庆祝活动,带着泥土味和欢笑声,轮番上演,抚平一年的辛劳,也预示着生活的丰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从哪里来?答案显而易见:土地。合川区是“巴渝粮仓”,粮食产量已连续17年位居全市第一。这是合川储备粮仓库,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三”的秋粮,正在颗粒归仓。今年,中国的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重庆的夏粮,同样迎来增长。而秋收,也已果实在手。透过沉甸甸的果实,一幅现代化大农业的图卷徐徐铺陈开来,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也将摆上城乡餐桌,同庆丰收、共享繁荣。
古语有云,农为邦本。丰收,收到荷包里、变成增收,才有意义。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为6.6%,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为4.5%。在重庆,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6.8%,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为4.86%。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乡村的潜能,被更多的衍生产业所激发。不难想见,正是不断迸发新机遇、新希望的广阔天地,才更加的“大有可为”,才能成为更多年轻人理想的栖居之地。
城乡要素“畅”“快”流动
千度铁水打出万朵钢花,翻飞的“火龙”在人们的期待中出场,如约点亮了国庆的“夜”。在重庆铜梁,龙舞表演和龙灯彩扎,每年带来上亿元的产值。一条“龙”,带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留住了年轻人外出的脚步。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当乡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乡村人的技能越来越多,意味着人员、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正逐步下沉,乡村正通过农业迎来繁荣。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首先就是:进一步打通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城乡互促、工农联动、人才下乡,依山就势,寻求发展。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培植“大巴山药谷”,带动45%以上的农户增收;主城都市区的渝中与渝东南的武隆,共建起了“协同发展产业园”,一个主攻现代服务业,一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强强联合。乡村的特色资源“上行”,城市的发展要素下沉,乡村,成就城市的“诗和远方”。城市,让乡村生机盎然。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炜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点在人、地、钱、科技、数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城乡融合的制度障碍。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为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注入动力活力。
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多元的产业体系,乡村的每个角落,都涌动着变革的力量。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域发展的平衡问题,是关乎“人”的动态竞争。2022年末,重庆的常住人口中,城镇有2280.32万人,城镇化率为70.96%;2023年末,重庆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达到2287.45万人。此消彼长,乡村人口迁移“入城”,凸显出城市的“虹吸效应”,城镇化率比前一年提高了0.71个百分点。而这一“虹吸效应”还将持续增强。按照规划,预计到2035年,重庆的城镇化率将达到80%左右。新型城镇化,得以基本实现。
依城而兴 乡村拔节生长
走进忠县独珠村,一栋栋古朴典雅民居映入眼帘。三面临江、一面环山,独珠村的秀美山水被盘活,全村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江小白农场上万亩的高粱地里,“长”出了诗意的新农舍,和“农文旅+”的新产业。连绵的丘陵大地上,白鹭和秋虫,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潮涌一般回来。
城市回望乡村,能够满足人们“乐业、宜居”的梦想,是城乡“双向奔赴”的最大动能。越来越多城市人,来到乡村、打卡创业;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化身“归雁”,返回家乡,大干一场。强村公司、农旅融合、新式农场等业态拔节生长,乡村的面貌今非昔比。
石柱县的瓦屋小镇,是乡村旅游新晋的“网红”。而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村落。龙头企业进驻,餐饮商会入村,一个城乡融合、村企共建的新模式落地,开出花来。重庆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要体现出一个“快”字,关键一招就是:激活“人”“地”“钱”等关键要素。截至2023年底,重庆已实施企业入村的“兴村项目”上万个,投入资金接近600亿元。盘活土地、释放机遇,城乡携手阔步,既安放住乡愁,也融出“和美乡村”的新风景。
重庆如何加快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新画卷?在重庆社科院城乡融合发展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万凌霄看来,乡村作为后发者,其“后发而至”的潜力,就是“加速度”的“动力”。她认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最大短板和潜力在山区库区和广大农村。山区库区地理区位独特、生态人文等资源丰富,如能挖掘好广大乡村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可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培育全市新经济增长极。应纵深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利用巴山渝水宝贵资源,一体推进主体培育、产业培育、品牌培育,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提升山区库区发展内生动力。围绕构建区县畅联、城乡融合的便捷交通网,重点建设一批产业路、旅游路、便民路,加快建设“2小时重庆”交通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利用好山区库区独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生态产品等特色优势,发展生态康养、创意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
作答民生答卷 城乡共繁荣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进行。据测算,到2035年,还将有上亿农民进城。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将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考卷,需要我们不断破题作答。民生中的“可感”、田野上的希望,也正是丰收的本质。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前行的路上,“看得见的美好”正在发生。
(第1眼-重庆广电 吴霜 吴静 李艺 李波 翁弋然 报道)